The 21st Guangzhou Auto Show closes
第二十一届广州车展闭幕吸引观众84.7万人次 激活新一轮汽车消费旺季 第二十一届广州国际车展11月26日圆满闭幕。据组委会数据,历时十天的展会共吸引观众84.7万人次,相比2019年的76万人次,同比增长11.4%。记者注意到,今年不同品牌展台的人气泾渭分明,新能源汽车、中国自主品牌已然成为“主角”。同时,广州车展再度发挥“风向标”的角色,为明年车市的多个发展走向进行了预热:新车智能化在智慧座舱、城市领航上激烈角逐、新能源赛道迎来合资加速转型的“绝地反击”。广州车展展馆内人头涌涌 车展现场:逾千新款展车比拼智能技术激活消费潜力 闭幕日适逢周末,车展也迎来客流高峰。“今天再来的用户基本上就是奔着下单而来的了。下午我一个人就签了6个订单。”在D馆,一位新能源品牌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得益于该品牌在广州车展上刚发布了一款主打智能化硬件全部“高配”的纯电轿跑新车,吸引了众多消费者的关注,他所属的门店车展期间订单五天就破百,整个品牌这次车展的订单超千个。 记者留意到,逾千款最新展车在车展上带来了眼花缭乱的最潮智能技术。拥有高阶智驾和智慧座舱的智能化新车尤其受到关注,如华为深度合作的问界M9在车展预售24小时后即宣布收到3万订单;百度AI大模型赋能的“汽车机器人”极越01,也因智慧车外语音控车、泊车等智能化技术吸引了无数消费者。 今年,各家车企都在自身的产品上进行创新。拥有拉风鸥翼门的昊铂HT新车成为观众们拍照“打卡”的“网红车”,至今订单破3万辆。据悉,本届广州车展上共有1132台展车,创新技术成果迭出,成为吸引消费者纷纷下单的驱动力。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车展迎来了不少“广州研发”“广州制造”的首秀。车展首日,由小马智行与丰田汽车联合发布的首款纯电自动驾驶出租车(Robotaxi)概念车亮相。此外,自主寻径泊车、疲劳驾驶提醒、AI大模型等新技术也在本届车展上展示出对未来智能出行的赋能,呈现出车企聚焦技术“开赛”,加码“未来智能出行”的风向。 据悉,“广州芯”,乃至“中国芯”“中国激光雷达”等核心成果也在车展上大放异彩。在车展最新发布的吉利集团旗下极氪007、银河E8等新车上,搭载了来自广州南沙半导体公司——广东芯聚能的碳化硅(SiC)功率模块,被业内视作“珠三角核心零部件向长三角的反向输出”的成功案例。拥有多个激光雷达专利的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北醒光子科技也在车展期间宣布“落户”花都。 这些中国自研汽车技术成果迭出,虽然是企业之间的竞争比拼,但也说明中国车企围绕“技术创新才是核心竞争力”,正齐心助推中国汽车产业加速在全球实现“弯道超车”的发展凝聚力。 车市变局:电动化竞争进入新阶段 据广州车展官方数据显示,今年逾千辆展车中,新能源汽车展车占比达到41.43%。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数据显示,截至今年10月,我国新能源汽车的市场占有率已达到30.4%,新能源汽车领域今年以来稳定发挥,实现同比环比双增长。数据还显示,本地车展中国品牌新能源展车350台,在所有新能源展车中占比超过七成。中国汽车在新能源方面的先发优势正在从销量优势向技术优势转变,并逐渐引领世界新能源汽车产业变革新方向。 值得注意的是,合资品牌在本次车展上也呈现出加速转型的“反攻”趋势。尤其是日资品牌开始在新能源领域大开攻势:如东风日产新能源品牌启辰推出纯电VX6价格下探到14万元起步,广汽本田推出全新新能源品牌铂智,两款纯电概念车占据主舞台的大部分,宣告电动化的决心;东风本田也推出了首个独立新能源车品牌灵悉。 不仅如此,德系的宝马、奔驰再次晒出了With the momentum of "full electrification", BMW’s most successful luxury car in China, the 5 series, launched the i5 pure electric vehicle for the first time; Mercedes-Benz also brought 4 models under development; Volkswagen brand also brought ID. Pure electric new car. Cui Dongshu, secretary general of the National Passenger Federation, said that with the acceleration of the new energy transformation of joint venture brands, the electrification competition in the domestic market will enter a new stage of deep competition, and all brands must accelerate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and improve their own strength.